English

科学理论奏响壮乡现代曲

1998-12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昆 我有话说
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

科学理论奏响壮乡现代曲

——广西改革开放二十年侧记

本报记者刘昆

1958年,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,至今已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。

有这样一组数据反映广西的巨大变化:1998年,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5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1957年增长17.8倍,全区农业增加值、工业增加值、财政收入分别达到629亿元、669.96亿元、99.16亿元,各比1957年增长5.3倍、58.6倍、32.3倍。

在广西采访,很多干部群众告诉记者:广西大跨步的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,起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。

是科学的理论激发了人们的改革意识、开放意识、发展意识

既沿边,又沿江、沿海,在我国民族自治区中,广西是唯一具有这三重优势的省区。

然而,广西并没有因此而富庶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相伴沿边各县市的一直是贫困;改革的头十年,绵延近1600公里的海岸线上,也听不到多少时代的涛声。对于外面世界的巨大变化,广西人并不是视而不见,也出去参观过,学习过,可一回来,从思想观念到工作状态,往往还是老样子。

造成广西落后的“结”在哪里?在历史、社会和其他诸多原因的背后,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,那就是人们思想的落后、观念的陈旧和意识的封闭。

广西要振兴,要在改革的时代抓住机会迎头赶上,迫切需要用科学理论去点化、去指引,去解开人们头脑里长期以来形成的那个“结”。很快,一个学习理论、转变观念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热潮,在壮乡掀起来了。

1991年,一场关于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”的学习讨论在全区展开,就是这样一次发展生产力的再教育,强化了人们普遍薄弱的生产力意识,使人们意识到,广西要振兴,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力。之后,就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,加快科技和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转轨,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等,广西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。在“谁投资,谁开发,谁受益”的改革政策激发下,广西沿海滩涂半年就增加10万亩海水养殖,超过以往40年开发的总和;以数倍增长的北运冬菜,远销区外乃至国内外。人们由此直观地感受到,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。

1992年,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文件,广西开展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大讨论。就在这年6月,一次规模空前的广西对外开放会议在距南宁市400公里的岑溪县召开。之所以把会议选在这个山区县开,是因为几年来,这里启改革开放之先河,积极创造条件,引来大批外商,率先创办了40家“三资企业”,被誉为“广西的小深圳”。可以说,这次会议,吹响了广西全面改革开放的进军号。围绕解放思想、提高开放意识的大讨论,有效地破除了怕担风险、怕别人赚钱等思想禁锢。从自治区决策者到地市县的领导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,要学习广东省那样敢试敢闯敢冒的改革精神。要创造性地工作,才能探索出经济建设的新路子。很快,一系列关于简政放权、吸引外资和推进横向联合的配套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制订出来了,并规划了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布局:即以北海、钦州、防城港三个滨海城市为重点,抓好沿海、沿江、沿边的进一步对外开放,办好玉林、柳州、桂林3个不同类型的综合改革试验区;搞好右江河谷和红水河两个开发带。自此,广西在改革开放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不同往常的风采,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。以引进外资为例,据统计,在对外开放起步阶段的1979年到1985年的6年时间,广西累计利用外资合同总金额仅为4.2亿美元,岑溪会议的1992年当年,实际利用外资额就达到2.37亿美元。到1997年,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2.7亿美元,创历史最高水平,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列第12位。1997年末,广西历年累计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505个,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7.1亿美元。

像这样根据广西实际,每年突出一个学习主题,着眼于人的观念转变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的大学习和大讨论活动,从区党委开始,一层层地推了下来,一年年地开展起来……

一次又一次大讨论,使广西人的观念转变了,思路开阔了,由此更进一步看到了自己曾经多次错过的发展机遇,以及自身独有的有待发挥的诸多优势。发挥优势,寻求发展正在成为广西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。

河池地区白土乡曾经是广西35个特困乡之一,环绕四周的石山就像天然屏障,隔断着山里山外的交通,人们打通了通往山外的隧道,但并没有因此富起来。原因在于人的脑子没有通,观念还没有变。想引进外面的资金开发地下的煤炭资源,却因为怕违反政策犯错误,怕坏了“龙脉”,怕“肥水流入外人田”。乡党委经过学习、讨论,认识到,只要符合“三个有利于”的标准,就要敢想、敢干、敢冒。思想通了,地下的资源就有了价,吸引来很多投资开发者。如今的白土乡,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,不但村村通公路,户户用电灯,家家有水柜,而且村村有集体经济项目,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。

科学的理论,极大地激发了壮乡人的开放意识、发展意识、奋斗意识,掀起了发展生产力、建设新广西的热潮。

牵住大通道建设这个“牛鼻子”

广西发展的“牛鼻子”在哪里?

就在1992年,中央提出: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。面对富饶又贫困,急需走出封闭迈向世界的西南,也面对自身交通设施落后的状况,广西把建设西南出海通道作为发展机遇,作为历史责任主动承担起来,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“牛鼻子”,开始了“一二三四五”工程(即整治西江一条江,建设南昆线广西段和钦州至北海两条铁路,建设三个飞机场,新建扩建四个港口,修建五条高等级公路)建设的高潮。

对于贫困人口占全国1/10的广西来说,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,是非常不容易的事。但是,接受了改革与发展新观念的广西人,发扬愚公移山的创业精神,依靠群众的力量,筹集逾百亿元的资金,经过几年奋斗,除了“一”不变外,其余四项都突破了:“两铁”即原定的南昆与钦北两线都已完成,又有其他路线正在建设之中;已建成南宁、桂林、北海、柳州、梧州五个机场;建成了防城港、北海港、钦州港三大海港和年吞吐能力在1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77个;公路建设更是实现了数量和等级的大超越,已投入使用的高速公路就有3条(段),又有4条(段)正在建设之中。全区已经实现县县通公路,99.3%以上的乡镇和69.6%的行政村通了汽车。

西南通道的建设,架设起大西南走向世界的水陆空一体化的现代化大通道,也使广西离世界不再遥远。

从沿海到内地,人们都在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审视自己。记者在各地采访过程中,从党政干部到普通群众,几乎都能如数家珍地叙说起自身的优势,也客观地看到自己的弱势。过去用老观念,看山是穷山,看水是恶水,如今,有了市场经济的观念,看山山有价,看水水值钱。于是,人们纷纷念起了“山海经”,在做“海”的文章、做“边”的文章、做“山”的文章——且不说首府南宁如何大做“西南出海枢纽城市”文章,基础设施、精神文明建设日新月异;也不说北海、钦州、防城港如何舞起港口这个“龙头”,在“以港兴市”上不断创新;也不说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玉林如何通过发展“能人经济”,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,如今又实施“路桥经济”战略;就是广西最贫困的百色、河池山区,改革开放之风也呈弥盛之势。“八五”期间,广西赢得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发展业绩,5年间,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到16.2%,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。

把握新机遇开拓新局面

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,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,这已成为广西干部群众的共识。

在新的形势下,大家都看到这样一个现实:由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、科技含量较低、后劲和潜力不足等原因,广西经济发展势头从1995年下半年起即呈下滑趋势。广西去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.4%,人均财政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的53%和88.4%。

如何把握新机遇,开拓新局面?今年,一场“贯彻十五大精神,努力实现改革与发展新突破”的大学习、大讨论正在全区各级领导中深入开展。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强调,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做好正在做的事紧密结合起来。根据广西实际制订的“三大战略(指的是实施区域经济、开放带动和重点突破战略)、六大突破(指的是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实现思想认识的新突破;坚持以农业为基础,加快工业化进程为重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的新突破;以沿海为龙头,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;大力推进科技进步,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新突破;实现人才培养、引进和使用的新突破)”的改革和发展新思路,正在壮乡付诸实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